面向智能社会,如何对有发展潜质的创新人才进行早期识别?在智能时代,怎样做智慧父母,更好地帮助孩子找到兴趣、发现潜能?
2025上海书展上,上海中学原校长、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唐盛昌的新书《转型中的教育——面向智能社会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首发。培养能适应智能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一话题,给教育业内人士和家长们带来思考。
【关注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
“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向智能时代发展,今天的教育力求培养能适应明天智能社会的人才。”自参加工作至今,唐盛昌已经在上海基础教育实践领域扎根60多年。在他看来,教育是一生的准备与超越,也是自己一直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持续探索的原因。
“在上海中学工作的24年中,我们的参照系是上海中学应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中学之一,我们的学生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唐盛昌说,当我们的学生、学校,考虑的是面向智能社会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身面向未来的成长之路,让每一个平凡的学生真正在精神方面走向高尚。
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写成一本“书”,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教科书”睿迎网,则是启蒙学生人生的“钥匙”。在他看来,今天正在从信息时代向智能时代的转型,让转型中的基础教育面向智能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就能培育出更多为民族复兴而努力的杰出人才,这是教育面临的挑战,也是教育肩负的重任。“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的背景下,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基础教育是否能源源不断地提供一大批富有潜质且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将直接关系到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培养速度与高度。”
【做具有时代眼光的创新型校长】
唐盛昌曾提出:校长的思考至少要比社会发展提前二十年。如何做具有时代眼光的校长,构建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育链?
“校长要具有前瞻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眼光。基础教育若能为学生明天的发展奠定扎实而有效的基础,使他们在明天的社会中体现出作为个体而特有的价值,基础教育就从平凡走向了高远,闪烁着深远的光芒。”他坦言,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必须有一定程度的超前性,这种超前不是停留在理论上和口头上,而是物化为可操作的教育行为,并落实在实践中,需要在自身的成长与教育实践中不断修炼。
在他看来,做好教师的要旨在于自身的思想高度、学科功底和对学生的了解,但要带领一所学校,关键在于凝聚人心与扬人之长。创建世界一流的中学,更呼唤创新型校长的出现。
2008年,上海中学率先开展“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研究,着力探索出了一条以志趣为突破口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新路。能随时随地走进的创新实验室,是学校促进学生由兴趣转向研究的催化剂,鼓励学生在创新实验室里在“泡”出科创实践能力。目前,从上海中学走出的“两院”院士校友达57名。
“龙门书院·上海中学”书系总主编、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表示,教育转型是时代赋予上中的使命。作为继任者,在传承中思考,在坚守中创新。
【帮助孩子找到兴趣、发现潜能】
“如何做智慧父母,其实没有灵丹妙药。”唐盛昌给出了四条路径:首先,了解孩子,才能实现因材施教;其次,关注兴趣,帮助孩子找到兴趣、发现潜能;再者,评估思维与意志品质;最后,点燃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互动环节中,家长提问。
面对学习压力,他认为,学生的压力大小取决于家长、学校和学生本人三方目标的匹配度,关键要把握好“度”。如果来自家长、学校和学生本人的三方目标比较协调的话,压力就会减轻,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就会感到愉悦。家长应真正了解孩子的兴趣与潜能,以合理期望实现因材施教。
“创新是个性化的,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兴趣与潜能的紧密结合睿迎网,并聚焦于一定的学习领域,基于该领域提升创新思维、创新人格,才能取得更大成效。”唐盛昌说。一直以来,上海中学关注学生的志、趣、能的匹配,在摘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的上中学子中,80%以上选择以数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专业。
华泰优配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